Erlang 的 DNS 解析方法有包括 file(读取 /etc/hosts
文件)、dns(Erlang 自己的 DNS 客户端)、native(调用外部程序 inet_gethost
用 libc 的 gethostbyname
函数解析域名) 在内的好几种方式,可以在 kernel inetrc 文件中以 {lookup, [...]}
形式指定多种 DNS 解析方法的应用顺序。在 inet:gethostbyname_tm/4
函数中可以发现任意一个域名的解析顺序是:
- 尝试按 lookup 属性中指定的顺序应用 file、dns、native(或 yp、nis、nisplus、wins 等)中的方法解析域名,并忽略不认识的 DNS 解析方法;
- 若所有指定的 DNS 解析方法都试过以后也没能得到 IP 地址,就检查给定域名是不是已经是一个 IPv4/v6 地址了,若是则直接返回,否则报错。
由于 dns 方式比 native 方式效率高、并发能力好,所以配置 lookup 为 [file, dns]
是比较常见的。这一解析顺序通常情况下工作的都很好,但若 DNS 服务器会将所有无法正常解析的域名解析为一个统一的 IP 地址(例如大部分公司网络环境),而你尝试去解析一个已经是 IPv4/v6 地址的字符串,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Why?因为在第 1 步中,dns 方法会将已经是 IP 地址的字符串当作域名发送给 DNS 服务器,由于前述的 DNS 服务器特性,解析结果就会变成另外一个驴头不对马嘴的 IP 地址,造成严重的混乱。
这一问题影响面很广,基础库中的 gen_tcp、gen_udp、http 等都会受波及。目前的临时解决方法有这么几种:
- 若可能被当作域名解析的 IP 地址是有限的几个,最简单的办法是在
/etc/hosts
文件中为这些域名设置本地域名别名,这样在 file 解析阶段就能将其正确处理了; - 或者在 lookup 属性中用 native 替代 dns,由于 native 使用 libc 的
gethostbyname
函数解析域名,其会先识别给定域名是否已经是 IP 地址,故可以避免发生此问题。弊端是 native 调用外部进程解析域名,并发度和性能上都有不小的损失; - 或者自行用
inet_parse:ipv4_address/1, ipv6_address/1
预先检查待解析的域名字符串是否已经是 IP 地址,若是则以标识 IP 地址的 4 元组(IPv4)或 16 元组(IPv6)作为主机地址参数。但此法对 http 模块无效,因为即便 URL 中给出的主机地址是 IP,该模块内部还是会进行一次域名解析。
该问题我已经发到了 erlang-bugs@erlang.org 并得到了 Raimo Niskanen 的积极回应,有望在下个版本中得到改进:
Raimo Niskanen 写道: This leaves us some other alternatives:
- To extend the 'file' or the 'dns' lookup methods with IP string detection.
- To do only do IP string detection when the 'native' lookup method is not used, but to do it first instead of last as today, within the inet:gethostbyname lookup method wrapper itself.
- To introduce a new lookup method e.g 'ipstring' that the user can insert in the lookup chain wherever suitable.
I do not like 1) since it would make either of those lookup methods impure, harder to test and harder to explain.
I prefer 2) because it would behave kind of natural.
However, 3) is the purest but would require manual configuration in more cases.
But 2) wins... At least until someone convinces me otherwise.